一、易燃易爆场所夏季防雷的重要性
发生雷电时,云层内各种带电云与地面之间电场强度超过了25~30LV/cm,强大的电场形成的雷击能量能够瞬间摧毁地面建筑物,而雷电一旦遇到易燃易爆气体、蒸汽和液体等,极易造成爆燃并引起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灾难性事故。
由雷电引发的易燃易爆场所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爆炸事故的案例也为数不少。1989年8月12日,青岛市黄岛油库火灾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雷击使油罐爆炸燃烧,人员伤亡严重,大部分配套设施毁坏殆尽,经过5昼4夜的激烈搏击,才将其扑灭。2005年4月21日22时25分,重庆市綦江东溪化工厂3层高建筑被摧毁,3人死亡16人失踪11人受伤。据有关部门统计,由雷电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上百起。
二、引发雷电事故的主要成因
引发雷电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已往的火灾爆炸事故中可以看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是造成雷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1. 直接雷击。雷电直接击中现场设备或击中与现场设备连接的管路等,损坏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詹化品的设备装置,雷击过程中雷击电流在沿仪表导电的支架流入大地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从而损坏电子设备。
2. 感应雷击。一是静电感应,当雷云来临时,导体聚积大量电荷放电,进入仪表和设备,造成设备损坏。二是电磁脉冲辐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向外辐射电磁波,产生感应电动势,造成设备故障。
当雷电发生时,对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危化品的构筑物破坏力最强的是电磁效应。强大电磁场会将处于其中的金属导体产生较大的电动势,而处在强大磁场中的导体如果没有构成回路或连接不牢,就会出现放电火花和局部发热,从而引燃引爆存放在建筑物内的易燃易爆危化品。
三、如何有效地防范雷电事故发生
要防止由雷电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严格执行《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95)等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标准安装维护防雷装置,易燃易爆场所内各种设施、设备、构筑物等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并加强员工安全教育。
1. 必须依照有关规范标准安装防雷装置
一个完整的防雷装置由3部分组成:接闪器(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导体,它安装在被保护物顶端或独立避雷器上。当雷电发生时,安装在易燃易爆化学品储存区装置(如仓库、油罐等)上的接闷器,因高出易燃易爆化学品储存突出物体并且有良好的接地,就会引导雷电向经接闪器向地面方向发展。接闪器的本质作用,就是把雷电引到自身上来,并安全地将雷电流引入大地。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上的雷电流传递到接地体上。其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材料,如有腐蚀性场所应当适当增大截面积。引下线一般沿建筑物的外墙敷设,敷设路线应尽量短而直,应固定牢固,固定支点约为1.5~2m。在地面连接处应用钢管穿管的办法,以防止外物对引下线的机械损伤和腐蚀。为了检查测量方便,在离地面1.5~1.8m处须设置断接卡。
接地体包括接地装置和装置周围的土壤或混凝土,它的作用是把雷击电流有效地泄入大地,常用的接地装置有水平接地极、垂直接地极、延长接地极和基础接地极4种。易燃易爆化学品的接地装置一般采用垂直接地极,即用一根2.5m以上的角钢、圆钢、钢管或铜质柱型材制或垂直打入土壤中,当接地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环形接地极组和放射形接地极组的办法,为了防止被腐蚀,可在埋前先涂上防腐剂。有些地区土壤电阻较高,一般接地方式达不到接地设计要求的,可采用人工办法来减少接地土壤的电阻率,即用换土法或化学处理法。
2. 易燃易爆场所的构筑物及设备装置必须符合消防安全标准
不难想象,如果易燃易爆场所的构筑物及用于储存生产的设备装置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等达不到最低消防安全标准,一旦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极易造成大面积失火,火烧连营、爆炸连片,以至于酿成更大灾难。因此易燃易爆场所的构筑物耐火等级应不低于2级,构筑物间的防火间距应保持在12m以上;用于储存易燃易爆危化品的设备装置间应保持20m的安全距离。此外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全消防设施设备及器材等。
3. 加强防雷设施的维护保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安装防雷设备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如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加强防雷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定期对化工塔、容器等关键部位的接地点进行测试,当顶部装有避雷针或利用罐体作接闪器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当罐体仅作防感应雷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覆土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应作电气连接并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定期检测及早发现并消除隐患,以免小隐患引发大的灾难。在强化维护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雷击危害的宣传,强化全员的防雷意识,在全员中普及防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