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过程中,作业危险点无处不有,稍不留神就会酿成事故。1991年“9·12”事故中,3名职工高处坠落死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严重违反了有关规程关于“卷扬机运输吊篮不准与载人混合使用,不准坐吊篮上下”的规定。同时,电动绞磨的操作,违反了《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2-94)架空电力线路部分第279条“绞磨的钢丝绳缠绕圈数不得少于6圈”的规定,擅自在转动的绞磨滚筒上减少钢丝绳的圈数,致使吊篮从57 m高处坠落,3人不幸身亡。
2000年某站又发生“3·14”变电倒闸操作事故。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填写的操作票和危控卡(即危险点分析控制卡)成了应付领导检查的空文纸张,现场操作不认真检查核对,不严格监护,安全措施得不到具体全面实施。
这2起事故严肃地告诫我们:不认真制定或不严格执行危险点分析控制措施,是万万不行的。为此,笔者认为,要搞好作业危险点分析控制应做到“五不”。
1 不造假
每一个操作任务,每一个施工现场,都有不同特征的作业危险点。如果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只是照抄照搬上一次填用的《危控卡》,或事后补填《危控卡》,弄虚作假,应付检查。一两次侥幸闯过了关,久而久之必出大事故。
2 不空洞
作业危险点控制措施的制定,应深入现场实地调查,根据作业任务,对照有关规程条款和“事故通报”有关防范措施,结合工段地理、气候、现场条件、交通状况、工器具、二次回路带电作业、高低压施工交叉跨越邻近带电部位和人员素质等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做到内容具体,便于操作,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的原则性语言和模棱两可的字句。
3 不片面
要有“全过程 ”控制措施,不 能顾头不顾脚,重视一部分,忽视另一部分,更不能见物不见人,要从明显的、隐蔽的、内部的、外围的、工前的准备、作业中和完工的检查清扫各个环节,组织班组人员进行全面地分析讨论。
4 不鲁莽
制定好的作业危险点控制措施,必须在工前班会上向作业人员宣读,交待清楚,并指定专人落实;必须实行全过程专人监控,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行为,千万不能为赶工期而鲁莽从事。
5 不零碎
对已执行的作业危险点控制措施,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隐患,以利下次执行得更好。不能把它们只放在档案盒内不闻不问,要善于归并积累,并作为安全知识培训考试的重要内容。
作业危险点分析控制,是执行工作票、安全施工作业票的详细的有效补充,是电力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开展这一活动,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深入研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