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外渗定义: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引起液体外渗的原因:针头斜面滑出血管外;穿刺针头斜面部分穿透血管后壁。
引起液体外渗的常用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渗性溶液: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红细胞鲁米那,高渗盐水等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钾盐,氨茶碱
预防措施:
1、 环境因素:治疗环境光线要充足,避免背光操作,为穿刺成功创造必要条件。
2、 避免机械性损伤: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首先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固定针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住院患儿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患者浅静脉破坏,从而减轻静脉渗漏的发生。
3、 合理选择血管: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上肢静脉,因其阻力小,药液尽快输送和稀释,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若小儿选择上肢或者下肢静脉穿刺,应用木板手板做好固定,以防哭闹时引起液体外渗。
4、 加强巡视: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及输液部位的反应。输注易引起外渗及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在输液卡上挂上“观察巡视”牌,以杜绝外渗性损伤和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 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或者应用局麻药:①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剂贴在患者输液管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2%(654-2)山莨菪碱溶液涂擦,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②在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外敷1%地卡因和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从而防止渗漏。
治疗措施: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立即报告,记录与家属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
1、 热敷:渗漏损份发生早且范围小者,可行局部湿热敷,促进液体的吸收,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适当抬高患肢。
2、 药物湿敷:临床上常用静脉外漏局部湿敷的药物为硫酸镁,浓度为50%。对多巴胺,化疗药物及高渗液,氯化钾等药物的外渗均取得较好疗效,是治疗药物静脉外渗的传统用药。也可用95%酒精湿敷,湿度为不滴水为宜。然而近年来亦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药物相继用于临床,血管收缩药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采用654-2或酚妥拉明湿敷效果好。
3、 中药制剂:京万红软膏外涂,红花甘草散外敷,黑墨草外敷等,对防治静脉炎输液渗漏都有较好的效果。
4、 食物的临床应用: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cm的薄片敷在渗漏部位,用胶布固定,消除水肿和防止组织坏死的效果很好。此外,还可采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超短波理疗等,一旦发生局部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换药或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