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燃理论
为使可燃混合物着火燃烧,除前述的自燃着火外,工程上在燃气燃烧器的燃烧过程中,更广泛采用的是强制点火。
强制点火,一般指将一微小热源放放可燃混合物系统中,使贴近热源周围的一层可燃混合物首先被迅速加热,而开始燃烧,然后逐层依次地点燃,而使整个系统着火的现象。
强制点火和自燃着火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燃烧化学反应由低速稳定的氧化反应转变为高速不稳定的氧化反应,是燃烧化学反应急剧加速的结果。但在具体过程中,它们又有若干区别,诸如:
用点燃促使燃烧化学反应加速只在可燃混合物的局部范围内进行;而自燃则在整个容器内的可燃混合气中进行。
自燃需要一定的相对较高的外界温度或器壁温度T0;而点燃是可发生在外界温度或器壁温度远低于能够自燃的温度下。为了保证能在较冷的混合气中点燃,点燃温度一般比自燃温度要高。
可燃混合物能否被点燃,不仅取决于点燃体附面层内局部混合气能否着火,而且还取决于点燃体周围形成的燃烧火焰能否在混合气中传插,故点燃过程包括局部区域的着火和火焰的传播,它要比自燃过程复杂得多。
工程上常用的点燃方法有,炽热体点燃、小火焰点燃、电火花点燃、自燃点燃等。关于点燃理论,以炽热体点燃研究较多,并偏重于在低速气流中的点燃过程。对低速气流而言,着火首先发生在炽热物体表面的附面层内,形成火焰后向四周传播。如图3—2—3,一炽热颗粒,进入低速(或静止)可燃混合气中,其表面温度为TW,可燃混合气温度为T0,如果TW适当,则形成一稳定温度场,温度分布以b线表示。为了说明问题,假设灼热体进入的介质为不可燃气体,附面层内温度分布如线a所示。a线在b线之下,界面处的温度梯度a线比b线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