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中,人、车、路构成了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就其总体安全来讲,必须充分发挥该系统中三者的协调一致,系统才能平衡。否则,系统失去平衡,将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所以,人、车、路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三大因素。
1、人的因素
在这个人机系统中人是交通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车辆是人驾驶的,道路是由人来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无意识的。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人具有接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能进行思维判断,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因此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人”,人是交通安全的核心。国内外交通事故中有70~80%是由驾驶员造成的,负有直接责任。保证行车安全就在于驾驶员。即驾驶员的法治观念、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技术素质等。
1)、法制观念
交通法规是国务院发布的法令。是调整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每个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这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而有些驾驶员对交通法规熟视无睹,我行我素,是造成车祸的重要原因。
①、超速行驶 超速行车是指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超过了交通法规在该段道路所规定的行驶速度。超速行驶容易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超速行驶会使驾驶员视力下降,视野变窄;超速行驶使汽车形成冲突点和交织点的机会增多;超速行驶会破坏汽车操纵性和稳定性;超速行驶,扩大了制动的非安全区。总之超速行驶从安全角度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人们常说:“十次事故,九次快”就是这个道理。
②、酒后驾车 驾驶员饮酒后,酒精迅速被胃壁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到人体各组织内,使大脑中枢神经活动受到抑制,思维和判断能力大大减退,反应迟缓,在这种情况下开车,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
③、公车私用 汽车是现代化先进交通运输工之一,出行方便,但有少数驾驶员未经领导批准私自出车,是在非正常心理状态下公车私用,往往有一种与平常不同的心理状态。从主观上讲,怕被领导和别人看见,此种心态下,驾驶员总想提高车速,尽量缩短出车时间,由于车速快,为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从法律上讲,一要罪责加码,其二有的人甚至想用公车大捞一把,用车通宵达旦,疲劳驾驶,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奉劝驾驶员同志,一定要遵守用车规章制度,切勿公车私用。
2)、心理因素
从心理讲,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是驾驶员的认识活动、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驾驶员感受能力与注意力有关,汽车在行驶中,驾驶员要随时注意交通情况及车辆的变化,特别是前车制动尾灯的变化。注意力越强即精力越集中,捕捉信息就越提前,行动措施也能提前,对安全行车就越有利。同时驾驶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及时采取适当行动,当机立断地处理行车中遇到的问题。
3)、生理因素
除上述的感觉和知觉外行车安全还于季节、驾驶员的年龄及疲劳程度有关。
①、季节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别较大。但就其交通事故来说,一般规律是:一年十二个月中,七、八、九、十月份事故较多,且一天中,白天事故也多于夜间。这是因为交通事故与交通流量有关,这几月交通流量大,出行人员多,昼长夜短,驾驶员工作时间长,疲劳驾驶多。
②、年龄(或工龄) 从事驾驶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从事驾驶工作的增加,驾驶技能会日趋熟练,经验会不断丰富,但“胆子”却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平时一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故和险情信息在头脑中有意无意地起到了自我提醒和告诫作用,发生事故可能性减小。但到了老年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判断能力降低。据统计驾驶员年龄在30~45岁为最佳。
③、疲劳 由于长时间连续驾驶车辆,使操作技能、反应时间和工作效率下降称为驾驶疲劳。疲劳分肌体疲劳、病体疲劳和心理疲劳三种。疲劳驾驶,由于驾驶员得不到合理的休息时间,容易使驾驶员处以高度不集中状态,观察和感知等思维能力下降,导致交通事故。如2005年发生在我省沁源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21名学生教师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疲劳驾驶 。
4)、技术素质
车辆行驶是由驾驶员控制的。驾驶员的技术素质的好坏,对安全行车有直接影响。技术好的驾驶员,操作娴熟、动作敏捷、无误,判断准确,处理得当,经验丰富。而技术差的驾驶员操作不熟练,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容易出现判断错误,动作迟缓,缺乏安全行车知识,遇到险情时就会出现惊慌失措,甚至将油门当刹车;有的驾驶员过早上路或单独驾驶,往往处理情况不果断,错过有利时机,也不能保证行车安全。
2、车辆因素
汽车技术状态的好坏,对安全行车有重大影响。车辆因素主要是指车辆的制动装置、转向装置及行驶装置等,这些装置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动效能、操作效能及行驶的稳定性,使可靠性降低。
车辆技术状态变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车俩使用时间的增长和行驶里程的增加,其总成和各零部件在工作中的的机械磨损,化学腐蚀及疲劳等,改变了原来的几何形状几何尺寸,表面质量等发生变化,破坏了运动付的配合间隙近而产生裂纹或磨损等现象,使用性能下降。
影响车辆技术状态变坏的因素:
1)、运行条件
①、道路条件 路面不平,使轮胎、钢板弹簧等机件冲击负荷加大,变形增大,磨损加剧,容易断裂;在坡道或弯路,为了控制车速,制动次数增多,使制动器过热,蹄片及制动鼓磨损严重,降低制动效能;同时,弯多和转弯过急,路面不平时,就要频繁地使用转向通过弯路或选择路面,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转向装置的磨损。
②、气温和环境条件 低温条件下,易使蓄电池的容量和端电压下降,润滑油粘度变大;在酷暑季节,天气炎热,发动机温度容易过热,加剧磨损。
2)、技术使用
①、驾驶技术 理论和实践证明,驾驶技术的好坏,对车辆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都有很大影响。
②、超速行驶 每种车型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速度范围,规定最高车速和经济车速。汽车超速行驶不但使油耗两增加,更重要的是加剧运动付的磨损;破坏汽车操纵的稳定性;扩大制动的非安全区,对性车安全极为不利。
③、超载 各种车型根据用途在结够设计上都有载重量的规定。,严禁超载行车。因为车辆超载,会使发动机、传动系、行驶装置各机件超负荷工作,从而温度升高,破坏润滑,加速磨损,造成车辆技术性能变坏;超载会使制动效能变差,使制动距离变大而影响行车安全。
3)、保修质量 适时地进行车辆维护与保养,是保持车辆技术状态完好的有利措施。
3、道路和环境因素
道路及环境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介绍,70%的交通事故都于道路状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响行车安全的道路及环境的因素如下:
道路(路面性质、曲率半径、坡度、视距、宽度、交叉、其它)
道路及环境因素
环境(雨雾、冰雪、能见度、标志、景观、其它)
、 1)、道路因素
道路是交通的基础。随着车辆的逐年增加,交通流量的加大,对道路的数、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道路情况来看,还不能适应高速和流量大的要求。有些路段弯度过急,坡度过大、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视线不良等;也有的路段缺少交通标志。
除此之外,从发生事故的规律来看,一般是郊区多于市区。因为市区交通情况复杂,行人和自行车较多,车速慢。同时驾驶员精力高度集中,对于一些微弱信息也能及时感知,并作出合理的处理;而郊区行人和自行车较市区少,路面宽阔,视线良好,驾驶员容易思想麻痹大意,超速行驶,随便超车而造成车祸。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这里是指道路周围的状况,如气候、天气、景物、标志、建筑及影响交通的障碍物等。它还可分为:道路环境、驾驶环境、意义性交通环境、社会性交通环境。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路路面较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速度不一,经常造成相互制约,甚至交通堵塞,影响正常行驶。有的道路经过居民区或商业区,自由市场、摊点货架等占据公路,使交通更为复杂,视线受到限制,非机动车或行人等容易进入驾驶员的视线盲区,而发生交通事故。
从上面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三大要素中可以看出,保证行车安全的关键是人。在我国虽然道路条件很差,机动车和行人及非机动车混行,相互间有相当大的干扰作用,车辆技术状态和道路环境对行车安全也有一定影响,但只要经常性的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研究,在行驶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正确把握好行驶速度和行驶间距的关系,就能有效地保证行车安全。
上一篇: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下一篇: 情绪,精神压力对安全行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