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消除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与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劳动保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们的劳动保护工作也需要从以往的主要预防人身伤害,向注重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南京要在“两个率先”中实现争先、领先,调动经济生产第一线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基本前提之一,而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劳动保护,不断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是我们需要认真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综合职工群众上访及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我市职工劳动保护方面目前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一是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定期体检落实不够好、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据媒体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可能接触到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数有40万人,但是每年定期到医院体检的人数不足10万人。有职工上访中反映,个别企业存在有对政府有关业务部门隐瞒或漏报有职业危害岗位的情况;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相关措施落实不够到位、或为降低生产成本自行降低或改变标准。
二是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完全得到妥善解决。如:老工伤待遇落实还有个别职工没有得到落实。近年还有个别老工伤职工来市总工会上访。反映宁劳社工[2006]11号政策没能得到落实,其老工伤待遇未能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按宁劳社工[2006]11号政策规定:落实相关政策需由本人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将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工伤人员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并经老工伤人员本人签字确认后,向本市统筹地的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有的老工伤人员相关待遇还没能得到落实。如:有的用人单位没按规定要求通知老工伤人员,或不愿意承担相关责任以各种借口加以推托;有的老工伤人员因单位改制或买断工龄与原单位脱离而无法办理。另外,还有一些单位反映,原先家属工中一些工伤和患有职业病的人员的工伤认定和相关待遇难以得到解决,如原化建产业集团就存在一些这类问题并多次反映。
三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一些新型职业危害,随着竞争和工作压力加大,各类心理问题增多并伴随产生出一些安全和健康隐患。如有机溶剂中毒和噪音引发耳聋的比例在上升,其中,电子、皮革箱包和木制家具行业是有机溶剂中毒职业病的重灾区。因竞争和工作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有的诱发身体突发重大疾病甚至猝死,其中,高竞争、强脑力、加班过多和工作时间无规律的一些行业问题更为明显,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行业出现这类问题极易引发公共安全事故,如公交、出租行业,相关事例近来媒体曾有过多次报道,这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四是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据了解,2011、2012两年我市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4起,共亡27人,这些事故的发生大都是安全管理工作和劳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引发,有的是违反操作流程,有的是现场处置方法不当、措施不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市劳动保护工作,由各主管业务部门,如人社、安监和卫生部门牵头,工会等群众组织积极配合,发动社会各界和媒体共同关注,通过多渠道了解情况、多部门联合监督、多层次反复宣传、多方面推动解决的方式,不断推进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认真推进有职业危害岗位职工定期体检的落实。加大此项要求落实的强制性,增大政府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力度。同时对交通运输等涉及公共安全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定期的身体检查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突发重大疾病带来安全问题。
二是加大对企业有职业危害岗位情况的掌握和源头预防工作。加大对企业落实劳动保护措施的监督检查;鼓励扶持企业改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加强对相关岗位一线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安生生产知识培训,加强对其落实劳动保护要求情况的督促检查并与工作评价与经济利益相联系。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企业自查,主动联合工会等群众团体配合协查,借助职工信访和媒体报道等多种手段,了解掌握企业相关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持续督促其加以改进。
三是继续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通过各类信访渠道,逐个发现并分批、分类解决确实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不愿承担责任的单位要加强宣传、督促、制订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对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问题,讲清政策,加强引导;对确实生活困难的人员,按照有关政策给予适当的困难补助。
四是加强对新出现的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特别要注意对相关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加强心理疏导,适时缓解工作压力。通过规范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时间有关规定的落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心理疏导、促进各单位广泛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并合理要求考核员工、引导广大公众相互增加理解等方法,减少相关人员过度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以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