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几类火灾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地下建筑火灾
随着地下建筑、地下工程的不断增多,消防任务更加繁重。由于地下建筑的设计、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还没有及时跟上,还缺少强有力的措施、办法预防与控制火灾,地下建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国际上,也不断传来地下铁道等地下建筑的火灾信息。研究和预防地下建筑火灾刻不容缓,这是保障城市安全、保障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建设与使用安全的重要课题。其火灾特点是:
1.疏散难度大
地下建筑一般无窗,火灾时产生的烟、热不易排除,积聚的热量会使室内的可燃物和空气的温度迅速升高,较早地出现全面燃烧现象(轰然)。根据建筑物的燃烧试验,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下,当火灾房间的温度上升到400℃以上时,会立刻出现轰然。室内温度会从400℃猛升到800℃~900℃,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烟气中的CO、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高。再加上地下建筑比起地上建筑的安全出口少,疏散通道、门和楼梯的宽度较窄(尤其人防工程),人们要脱离危险区域更困难。
2.扑救难度大
第一是火情侦察困难,难以接近火点;第二是进攻和撤离的路线少;第三是因烟热作用,水枪手不易接近起火部位,往往会延长扑救时间和增加火灾损失;第四是难以采取破拆等手段阻止火势扩大;第五是可使用的灭火剂比地上建筑少,如卤代烷、CO2等在地下建筑一般不宜大量使用;第六是地下建筑内一般无线通信设备难以使用,联络困难。
地下建筑火灾不乏其例。1975年,西北一座大城市的一个地下变电站的变压器发生火灾,火势很猛,难以控制,不得不将起火变电室的门封闭,任其自行烧灭。
1995年10月28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乌尔杜斯地铁站发生重大火灾,死亡558人。日本自1961年至1975年的15年中,共发生地铁火灾45起,平均每年3起。可见,地下空间防火不可忽视。
高层建筑火灾
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芝加哥百层大楼汉考克大厦,它能满足商业、游乐、餐饮、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需要,宛如一座城中之城。近年来美、日等国更竞相设计和筹建多座可容纳几十万人生活、工作,高达数百层和数千米的宏伟综合体。我国近、现代高层建筑自20世纪初在上海出现之后,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70年代起加快了步伐,建筑类型则由以高层宾馆、住宅为主而逐渐向办公楼、综合体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高层的综合性建筑群体不断涌现,构成现代城市的独特风景。高层建筑火灾特性有二:一是起火因素多且蔓延快,公共体内有众多的装修陈设,居住体中有大量的家具衣物,它们多属可燃物品。遍布各处的电器线路、设备及餐厨用火等,又极易形成着火源,加之人员多而复杂,烟头、火柴、玩火、纵火等也构着火源之一。二是疏散、扑救难且危害大,高层居住体中住有大量的居民,且老幼稚病残占相当比例。同时,公共体中顾客既多又不熟悉安全出口位置,火灾时人群混乱相互拥塞,极易被浓烟烈火所吞没。
燃气爆炸
随着工业与民用燃气的普及,燃气爆炸日益频繁。燃气在生产、输送、储存、使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爆炸。燃爆既是一个火灾源,又是一个火灾的伴生、次生灾害,比单纯火灾事故要严重得多。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即发生猛烈爆炸,简称“燃爆”。民用燃气的组分决定了它具有一般可燃气体爆炸的特性。日常生活中,一些燃点较低的可燃液体,如汽油、乙醚在常温下极易挥发成可燃蒸气,甚至一些燃点较高的可燃液体,遇燃后同样挥发成可燃蒸气。这些蒸气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点燃即发生爆炸。
几乎所有的燃爆都伴随着火焰的产生和传播。许多火灾往往直接起源于燃爆,尤其是恶性大火。我国近年来的3起大火都与爆炸有关。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爆炸起火,出动1万余名消防战士,1000多辆各种灭火车,才制止了火势的蔓延。北京燕化公司工一厂高压车间乙烯爆炸起火,整个高压车间连同设备几乎全部被毁,损失极为惨重,殃及附近房屋多处。南京炼油厂1万米3的储油罐大爆炸,调动扬州、镇江、无锡、上海等近10个城市的消防车前往灭火,南京军区及省区也派出部队及飞机协助扑救。上述爆炸均是由于可燃物挥发为可燃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引发并进一步加剧大势蔓延的。